种粮种地,靠天吃饭;其中艰辛,一言难尽。这也是一些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因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、宾阳县政协委员郑成功在一次采访中曾深表忧虑:“等‘50、60’这一辈人种不动以后,那么由谁来挑起粮食生产这个重担?”
希望和答案,就在新农人身上。
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,2012年至2022年底,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。这支新农人队伍,面向新农业、新乡村,甘当新农民、拥抱新业态,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95后的沈建雄作为其中的一员,与大家有所相同,也有所不同。
同为新农人,大家共通之处颇多。那就是与传统农民相比,新农人有农业知识、有种养技能、有创业追求。像沈建雄,他不仅在田间地头辛勤劳动,还会运用新兴的农业科技手段增产、促销、增收。可以说,新农人的加入,为传统农业的发展和壮大,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每一个新农人的奋斗,都值得期待。
同为新农人,不同之处显而易见。沈建雄一家三代种粮,爷爷沈利成是老一辈全国种粮大户、全国农业劳动模范,他在种出“甜头”后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,吸纳周边村民进行水稻种植;现在的沈建雄积极拓展水稻产业链条,引导更多经营主体加入。他们家的“传承”和别的农民家庭相比,是一种“新式传承”。老农民也好、新农人也罢,必须不断随着时代进步。乡村要振兴,农业要发展,离不开让更多新农人成为“兴农人”。
让更多新农人成为“兴农人”,保障收益是关键。在广西,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一语中的:“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,加大化肥、农药等农资稳价保供力度,让种粮不吃亏、能赚钱、有奔头。”就此而言,只有抓好种粮农民收益保障,新农人队伍才能稳得住、壮起来。而收益保障工作,既要着眼田间地头,也要放眼广阔市场,新农人的产业链条延伸到哪里,保障工作就要服务到哪里。
就如沈建雄一家积极拓展水稻产业链条,对于基础的水稻种植来说,需要的是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农资的稳价保供;而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而言,现代农技培训、法务知识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“帮一把”也很重要。毕竟,1220万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中,很多人处于在实践中摸索如何当新农人,在市场磨炼中怎样成为“兴农人”的阶段。新知识、新技能,是他们开拓新市场、规避新风险的最佳利器。
“三代种粮”,令人敬佩,农业发展就是要这样后继有人,需要这样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拼搏与突破。
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
贺州农业元宇宙 当好新农人 将成“兴农人”
网址:http://zyb1996.fannawang.com/news/itemid-32610.shtml